今天小编跟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论坛上曾经有发起过这样一个讨论:“有哪些金融领域的现象或事实,没有一定金融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或者不能理解?”很多人当时都参与了讨论,看看下面这些金融常识你知道不,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呢?
这些金融现象你知道吗?
1首先,金融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行业,金融=资金的融通,所以金融市场一开始的产生是因为有钱人和有思想的人不是同一个人,要把他们勾搭在一起才产生了金融中介。比如储户把钱存银行(有钱人),银行放贷给企业(有思想的人),所以finance其实更接近财务的意思。
最近有一本书写的很好,叫做《how finance works》,但是中文译名是《什么是金融》,翻译的很不准确,其实这本书应该叫做corporate finance,讲的主要是公司的财务分析。
2二手房的买卖、股票的买卖是不计入GDP的。这一条很多学金融的都没搞懂。
因为GDP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新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总值。它有一个关键词是生产的最终产品,而不是出售的,比如万科今年开发了100套房子,今年卖了40套,还有60套捂盘,等到将来房价涨了再卖。请问计入今年GDP的是100套房子还是40套房子?答案是100。那没卖出去的算什么的?算作投资(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相当于是万科的自己对自己的存货投资,也是要计入GDP的。
为什么这样算?因为GDP这个指标现在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跟就业的关系很紧密,因为政府其实真正关心的是就业,就业才代表着选票(当然指的是美国),万科今年建了100套房子就带动了100套房子的就业,所以计入GDP的是100。
那么我去年买了一套房1000万,今年1200万卖掉,有多少算在今年的GDP里?1000/1200/0?答案是0。因为今年没有任何新生产,严格来说,买卖房子产生的中介费、税费要算在今年的GDP里面,因为这是今年新生产的服务。
所以炒房子炒股票只是产权的转移,没有任何新生产,所以不计入GDP。很简单,你炒房子、炒股票能带动就业吗?只能带动中介、券商经纪人的就业。
3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在边际上做出的,这是经济学里最主要的思想。
比如,你第二天要参加CFA考试了,你正在垂死挣扎,这个时候你女朋友让你陪她去看电影,你说不行,她就很伤心的问“难道CFA证书比我重要吗?”这时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这只是边际的意义上”(大家学会了吗),也就是这个时间上,多看一个小时的CFA课程对你更重要,而不是从总量上,你爱CFA学习超过了你女朋友。
4四万亿并不是政府印了四万亿的现钞把它撒下去,其实是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
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里面非常重要,因为它肩负着货币创造的功能。什么是货币创造?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小红发了100块工资,她暂时花不着就存在了工商银行里面,工商银行拿到了100块就可以对外房贷了,但是中央银行担心工行会乱搞,把老百姓的钱都亏没了,所以就要求它要拿出10%放在我央行的账上,避免你出问题的时候一点流动性都没有,这个10%就是法定(法律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凡是商业银行放在中央银行的钱就叫做准备金)。
那么工行就放贷放出去了90块给A公司,A公司也不会立刻花出去,它还是暂时先存到了工行,工行又有90,又放到央行了10%(9块钱),于是又可以贷出去81,给B企业……这个过程可以无穷无尽下去,所以最初的100块,经过工行的放贷过程,总共产生了多少资金量?
100+90+81……等比数列求和=100/10%,最终创造了1000块的货币量,这个就是货币创造的功能。
所以四万亿其实是银行只要增加信贷,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当然对经济的影响,就要看银行的信贷方向了。
2008年的四万亿资金主要进入的除了老基建的铁、公、基,还有一大块是棚户区改造,一大波人享受到了拆迁的好处,拿着拆迁款的人又推高了商品房的价格。
但是2022年的新四万亿将信贷投放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普惠金融等领域,所以房地产市场的春天暂时还没到。
5不分红的公司不一定不好,反过来,公司分红也不一定是好事。
微软从1986年上市一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分红,但是每股只分了可怜的8分钱。结果2004年突然很大方的向股东分配760亿美元的现金。其实是因为它没有为账上的现金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当时市场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虽然宣布分红时涨了一些,但是之后股票一直表现不好。
相反,亚马逊从来不分红,甚至很多年都是亏损的,但实际上虽然亚马逊利润是负的,可是它的营收非常高,那亚马逊的钱跑到哪里去了呢?它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收购,可以说亚马逊的策略是致力于花光每一分钱,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增值,所以亚马逊才有了富可敌国的市值,亚马逊一股股价就要3000多美元。
看了这么多有趣的金融现象,是不是感觉金融行业还挺有意思的?从事金融领域的相关工作,考个CFA是很多从业者的选择。